盛世修庙。近几年,常喜闻有开光大典,并有幸多次亲历。4月25日佛诞前夕,很荣幸参加了千灯延福寺大佛开光典礼。但见场面浩瀚,秩序井然,足见其筹备的周全和众信徒的自律与虔诚。
大佛开光,是一场庄严的宗教仪式,对个人而言,更是心灵的洗涤,在僧侣的诵经洒净之中,细观香火围绕中的佛像:眼睛微开,宁静祥和,令人生“定”,纷扰的心,就此平复。尽管佛陀的面容包括手势都是一样的,但无论何时何地,凝神细观,每次都会有新的启迪,给人信心及力量,有安全感和备受保护的宽慰。少小时听老人说,鉴佛洗心,初时并不十分明白,特别自以为读了几年书,对认识所知根本还是十分肤浅一知半解之时,观仰佛陀之像,尚不懂得用礼拜之心,只作艺术角度观赏,欣赏其精湛手艺。渐渐有了一点人生经历,开始思索为什么静观佛像,总能令人心生平静自在?是因为,佛的真谛,就是慈悲。凡能予人喜乐,为人拨苦的,就是慈悲。心怀慈悲,就觉平静自在。自在自在,就是自己在而不是他物在;你内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牵动而心神恍惚、心不在焉,这就是自在,所谓心有菩提,内心有这么一片绿荫常驻常在,心灵自然安稳自如、宠辱不惊了。
开光是佛界的一项大典,同时也是一场人文精神的无言弘扬。如若我们只满足于感受大典的排场气氛,而忽略细读佛像背后所含藏的信息,是十分可惜的。自然各人观拜佛像的感应是不同的,欲读懂背后深层道理的,更谈何易。但至少,当我们合十凝观佛像,从中会获得更多生活智慧,从而体会到佛与人世,本是一体。
将佛像视为偶像膜拜,想来并非2500年前释迦牟尼的本意。在公元前2~3世纪期间,佛陀并无造像,如白马造型代表释迦牟尼出家,菩提代表悟道,金刚座代表佛陀说法,却没有佛陀容貌。直至公元前1世纪后,佛像才随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弟子对释迦牟尼的怀念而流传起来,但离释迦入灭已有数百年,谁都不能确定佛陀的容貌。佛陀的面容姿态,是后人透过内心的觉悟所引发而创作:平静祥和、宽怀慈悲。所以,佛像并非偶像,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映照。在烦扰的世俗尘事中,我们不妨在适当时候放慢步子,闭目冥想一下那供奉在我们心灵殿堂的佛陀。我们说,广济众生苦难,成就众生愿望,谁来济众?谁来众生?当然是你和我。佛在我心中,不在十五初一的单一烧香叩拜,更在多为社会做实事、做好事。
佛陀在我心中,需我们用爱、宽怀和信心真诚供奉。
评论